完成一场马拉松,从来不只是体能的比拼,更是一场长达数月的系统筹备。而在这场筹备中,营养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。你可以按计划完成每一次长跑训练,却因为补给失误在比赛当天“撞墙”;你可以拥有坚实的意志力,却在能量枯竭时难以为继。事实上,科学的营养策略和训练一样重要。从训练初期开始建立饮食节奏,到赛前储备糖原、调整肠胃状态,再到赛中合理补水补糖,直至赛后恢复,每一步都决定了你能否以最佳状态跨过终点。本文将结合运动营养学前沿研究与实战经验,全面呈现马拉松各阶段的营养规划建议,帮助你跑得更稳、更远、更强。
马拉松的能量来源
在运动中,人体的两大主要能量来源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可迅速被利用,适合高强度、快速供能的活动,而脂肪则需要更多氧气,主要在低到中等强度运动中发挥作用。碳水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,肌肉糖原主要供本部位使用,总储量约400–800克;肝糖原则维持血糖、供应大脑和器官,储量约80克。相比之下,脂肪储存在全身脂肪组织中,即便是瘦人也能储存上万千卡能量,远超碳水,但因释放速度慢,无法满足高强度运动的需求。因此,在马拉松等耐力项目中,碳水虽储量有限,却是关键燃料。
“撞墙”现象与糖原耗尽
很多跑者经历过“撞墙”——通常在比赛20英里(约32公里)左右,身体突然失去动力,步伐沉重。这其实就是糖原储备耗尽的表现。当身体无法快速生成足够能量来支持当前运动强度时,运动表现将迅速下滑。通过科学的赛前补碳和赛中补给,可以有效延迟撞墙时刻,提高完赛效率。
马拉松如何补给?
马拉松的营养准备并不是比赛前一周才开始,而是应该从训练初期就着手
在训练中测试多种食物组合,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
了解比赛中各个补给站提供的补给品
比赛前几天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,以储备肌糖原
比赛日早餐应在开跑前3-4小时食用,避免摄入过多纤维、脂肪和蛋白质
开跑前1小时可饮用含碳水的饮料或能量胶
比赛过程中注重碳水和水分补给
在为马拉松做准备时,营养的规划应和训练一样提前展开。从训练初期开始,跑者就应关注赛道补给设置、天气状况及赛事中提供的营养品类型。虽然天气无法控制,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准备来适应环境。尤其重要的是,提前了解比赛当天可能提供的能量胶、饮料等补给品,并在训练中反复尝试,确认自己是否能够耐受。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营养方案,包括吃什么、什么时候吃,建议从赛前10周就开始实践,并结合长距离训练进行调整与优化。唯有把营养作为训练的一部分,才能在比赛当天让补给“无感”地融入节奏,助你稳定完赛,发挥最佳状态。
赛前营养
1
赛前3天
在比赛前的36–48小时内,建议进入碳水加载阶段,以最大化肌肉糖原储备,提升耐力表现。碳水摄入建议提升至每公斤体重10–12克(如60公斤跑者每日600–720克),摄入来源以白米饭、面条、白面包、果酱、蜂蜜、玉米片等低脂、低纤维、高碳水食品为主。为避免胃部不适,应主动减少高纤维食物,如豆类、西兰花、全麦制品等,同时将脂肪摄入控制在总热量的20%以下,蛋白质可维持在1.2–1.4g/kg体重范围。需要注意的是,糖原储存伴随水分,每1克糖原结合约3克水,碳水加载期体重可能上升1–2公斤,此属正常现象,无需担忧。为保证摄入效率,可选用流质或半固体食物,如果汁、含糖饮料,帮助在不增加饱腹感的前提下补足碳水。此外,训练量应同步降低,以避免糖原消耗。
2
赛前1天
赛前1天应继续高碳饮食策略,同时强化肠胃安全。建议主食选择熟悉、易消化的低纤维碳水,如白粥、白米饭、吐司面包、煮熟的面条,配合适量易消化蛋白,如鸡蛋、蒸鸡胸、酸奶、少量豆腐等。避免尝试陌生或重口味食物,防止引发肠胃不适。水合管理方面,需确保体液状态良好。建议全天分次饮水,总量控制在2–3升左右,可辅以含钠量200–300mg/L的低浓度电解质饮料。通过观察尿液颜色(应为浅黄色)判断水合状态。可设定闹钟提醒定时饮水,防止因紧张和出行而忽略补水。
3
赛前2小时
比赛前2–3小时是“加满能量”的关键时段。推荐摄入50–100克碳水,如2片白吐司配果酱+1根香蕉,或低纤米粥+蜂蜜水等组合。该阶段的食物应为熟悉、易消化、低纤维、高碳水类型,避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,以免延缓胃排空、增加肠胃负担。在高温或湿热环境下,建议在比赛前1小时补充1粒含300–500mg钠的盐丸,有助于预储电解质,缓解赛中流汗所致的钠流失。液体补给建议为150–300ml,避免空腹上场,但应防止短时间内大量饮水,以免造成胃胀或反酸。
特别提醒
起跑前15分钟可补充一支能量胶(含20–30g碳水),配合少量水,有助于起跑阶段稳定血糖,为前程提供即时能量。建议在训练中多次演练,以确保适应性良好。
赛中营养
起跑至10公里
比赛初期,身体尚处于热身适应阶段,肌糖原尚未大量消耗,能量需求压力相对较低。此阶段以维持水分平衡和适应比赛节奏为主,避免过早大量补给。建议每5公里小口饮水100–150毫升,采用“少量多次”策略,防止胃部不适。若天气炎热或湿度较高,可适量补充6–7%碳水浓度的运动饮料,但不宜过量,以免影响胃排空效率。此阶段不强求能量补充,重点是稳定节奏、避免脱水,为中后段做好准备。
10公里至30公里
进入10公里后,肌糖原开始大量消耗,外源碳水补给变得至关重要。建议从第10公里开始,每30分钟(约5–7公里)摄入20–30克碳水化合物,通过能量胶、能量软糖或运动饮料等形式实现碳水连续供给。推荐每小时碳水摄入维持在60克左右,经验丰富、配速较快的选手可提升至90克/小时,但需使用含果糖成分的“双通道碳水”(如2:1葡萄糖-果糖组合),避免因吸收受限导致肠胃不适。配合能量补给,每次可搭配100–150毫升水,提升吸收效率。若气温较高或出汗明显,建议每15公里补充一次盐丸(含300–500mg钠)以预防低钠和抽筋,但不建议过量摄入电解质。此阶段需密切关注身体反馈,适当调整摄入间隔,避免因补给延迟出现“低血糖反应”。
30公里至终点
30公里后进入“撞墙”高风险区,此时肌糖原基本枯竭,维持血糖成为完成比赛的关键。建议将碳水补给频率提高至每2.5–5公里一次,尤其体感疲劳增强时,可适当缩短间隔,确保持续供能。此阶段推荐继续使用能量胶,每支含20–25克碳水,优选含有咖啡因的产品(每次25–50mg),帮助提神、提升神经兴奋性和运动表现。能量胶仍需配合适量饮水摄入(约100ml),以避免胃部浓度过高造成不适。如补给站提供香蕉、葡萄干等天然食物,也可少量摄入,兼顾口感与电解质补充(如钾元素)。同时注意避免摄入高纤维或难以咀嚼的食物(如坚果、能量棒),防止消化负担增加。整场比赛中,务必坚持使用赛前训练中已验证过的产品和策略,避免临时更换补给品。补碳和补水之间要协调,不可“只喝不吃”或“只吃不喝”;整个补给过程应根据身体状况灵活调整,而非僵硬执行计划。
赛后营养
赛后30分钟
马拉松完赛后,身体处于高度能量透支和组织损伤状态。此时的营养摄入至关重要,被称为“代谢修复的黄金30分钟窗口”。建议在30分钟内摄入以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比例为4:1的组合食物,如2根香蕉搭配200ml脱脂牛奶(含约50g碳水 + 12.5g蛋白质),有助于显著提高肌糖原的重合成速率,促进肌肉组织修复。若比赛过程中出汗较多,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水(钠浓度500–700mg/L)或淡盐水,预防脱水与电解质失衡。部分跑者还可适量补充谷氨酰胺或支链氨基酸(BCAA),以缓解肌肉酸痛、减少蛋白质分解,增强整体恢复效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跑者在完赛后可能会出现恶心、腹胀、食欲下降等胃肠道不适,这主要与比赛期间高强度运动引发的胃肠道供血减少、胃排空延迟及肠道功能紊乱有关。此时不宜立即进食大量固体食物,建议以温和、易消化的液体形式摄入营养,如运动饮料、低脂牛奶、香蕉等,既能补充能量,也利于肠胃缓解。如症状较明显,可先饮温水或稀释的电解质饮品,并适当卧床休息,待胃肠恢复后再补充固体食物。
赛后2小时
随着身体逐步进入修复状态,2小时内的正餐安排应兼顾能量补充、肌肉重建与抗氧化防护。推荐食谱为:200g糙米饭(复合碳水,提供持续能量)、150g鸡胸肉(优质蛋白,富含亮氨酸等修复必需氨基酸)与200g深绿色蔬菜如菠菜(富含维生素B族与叶酸,助力能量代谢)。此外,可搭配1个橙子(补充维生素C)和20g杏仁(富含维生素E)等抗氧化食物,以中和因剧烈运动产生的减轻自由基带来的组织氧化损伤,有效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(DOMS)。此阶段切忌“补偿式暴食”,尤其是油腻、辛辣或高纤难消化食物,以免加重尚未完全恢复的胃肠道负担。
赛后1-3天
此阶段胃肠功能基本恢复,但仍不适宜摄入重口味或加工类食品,推荐规律饮食、少量多餐,避免因肠胃仍有敏感反应而再次出现不适。同时应持续维持高碳水饮食结构,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例达55–60%,以帮助肌糖原储备完全恢复。建议逐步引入健康脂肪,如牛油果、橄榄油、坚果等,将脂肪比例提高至25%左右,为机体提供稳定能量来源。为缓解长跑后常见的肌肉痉挛,可通过摄入南瓜籽(富含镁)与香蕉(富含钾)补充相关矿物质。女性跑者则需特别注意铁的补充,可选择红肉、动物肝脏或富铁豆类,预防因大量出汗与月经周期重叠导致的运动性贫血。水合管理亦不可忽视,建议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–1700ml,可通过设定饮水提醒协助达标。
此外,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补充蛋白粉、氨糖等功能性营养素,有助于进一步养护肌肉与关节结构,提升运动后免疫修复能力。心理层面则应避免因情绪释放而出现暴饮暴食,通过安排规律饮食、主动拉伸放松、保持良好睡眠,形成“营养-功能-心理”闭环恢复体系,助力身体在高负荷运动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康复。
QUESTION
跑者常见问题
Q
马拉松训练期每天都要高碳水饮食吗?
A
不需要。碳水摄入应根据训练负荷灵活调整。高强度或长距离训练日应提高碳水比例,帮助储备和恢复肌糖原;而休息日或轻松跑日则可适当降低摄入,避免能量过剩。
空腹晨跑有益还是有害?
对于节奏轻松的慢跑,空腹训练(低糖原状态)有助于提升脂肪氧化能力与耐力适应,但不推荐在强度大或时间长的训练中采用,以防低血糖或疲劳感加重。需因人而异,并确保前一日晚餐摄入充足。
跑步时应该吃什么能量补给?间隔多久吃一次?
推荐每小时补充60-90克碳水,方式包括能量胶、运动饮料、果泥等。跑者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选择合适产品,并在训练中模拟实战节奏进行补给练习。
赛前几天如何“碳水加载”?是不是一定要“先消耗再补充”?
现代观点认为无需特别的“碳水耗尽”阶段。比赛前1-2天,将碳水比例提高到每日体重每公斤10-12克(如60kg跑者每日600-720克),配合低脂、低纤维食物,如白面包、米饭、意面等,有助于肌糖原充分储备。
跑步中可以摄入咖啡因吗?什么时候最有效?
可以。建议将咖啡因补充安排在比赛后半程,每公斤体重2-3毫克(约120-180mg)可延缓疲劳、提高警觉性。避免摄入过早或过量,以防心跳加快或胃部不适。
赛后第一时间吃什么最关键?
在30分钟内摄入“碳水+蛋白质=4:1”的组合(如香蕉+牛奶、三明治+运动饮品),有助于肌糖原快速合成并促进肌肉修复。每小时建议补充1.2克碳水/公斤体重,持续4小时。
我可以赛后立刻喝啤酒庆祝吗?
建议先补水、补糖和补蛋白。酒精会抑制肌肉蛋白合成,延缓恢复。若想饮用,应等到补给完成之后,并与等量水分搭配摄入。
赛后几天饮食还需要注意什么?
维持碳水摄入占比55-60%,结合优质蛋白(如鸡肉、鱼类、豆腐)及健康脂肪(橄榄油、牛油果),补充维生素C、E、铁、钙、镁等抗氧化与造血营养素,帮助整体恢复。
女性跑者在营养方面有没有特别注意的?
有。女性更易出现运动性贫血或月经紊乱,应特别关注铁、钙和能量摄入是否充足。适当补充红肉、豆类、深绿色蔬菜及维生素D,同时避免长期处于低能量可用状态。
从训练期的逐步适应,到比赛日的科学补给,再到赛后的有效恢复,营养在整个马拉松周期中起着基础而关键的支持作用。合理的饮食安排不仅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,更能降低疲劳和损伤风险,保障健康与持续训练的可能性。
希望本文能为跑者在实际训练和比赛准备中提供参考和帮助。营养策略没有绝对标准,关键在于结合自身情况,反复实践与调整。愿每一位跑者都能通过科学营养的支持,更稳定地完成训练,更从容地面对比赛。
审签:潘华群
监制:朱晓东 罗嘉登
编辑:蒋 燕
版权所有 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 咨询电话 (0571) 85375543 邮箱:marathon@zjim.org